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

誰才是專業的社工督導?



誰才是專業的社工督導?
─談草根助人者的在地知識與社群鑲嵌性

廖貽得

摘要

  「她什麼資格都符合了,就差在她提不出機構督導是社工背景專業而已。」這是我參與一次學校內部的會議,為了審查一位學生是否可以抵免實習學分時,與會的師長對同學的實習經驗所提出的質疑。雖然最後因為還不適用社工師法的規定,會議結論仍讓同學得以抵免學分,但卻讓我回憶起接受助人實習教育過程中,所遇到的幾位讓我印象深刻的工作者樣貌……


  誰才是「專業」的社工督導?所謂「專業」督導,在未來的社工師法中,必須符合社工師的應考資格,否則即無法勝任督導在學同學的實習,被視為是「不合格」的督導。

  然而,我認為社工督導不應該、也不必要受限於學歷或專業資格的限制。相較於外在的、建制化的規範,試圖「檢查」督導是否符合專業標準,我更相信對一個實習生而言,真正重要而富有價值的,是草根助人者在不同脈絡中醞釀的在地知識,以及鑲嵌在助人社群網絡之中產生的信任感。這種在地知識不是完全封閉的知識,而是可以跟學院知識對話的知識形式;這種在地知識不只是抽象的理論知識,而是具有身體實作感的體驗知識。鑲嵌在由助人者與被助者社群網絡之中的草根助人者,之所以能夠被信任,不是因為外在的學歷或證照,而是因為社群成員相處已久產生的規範,使得草根助人者得以被時時檢視和監督,卻又能穿梭自如。

  因此,這樣的督導關係或實習過程,帶來了一種專業的開放和創新。這將是一個有對話潛力的平台,在此處,學院知識與在地知識在這裡產生對話的空間;而草根助人者社群網絡的認可,也提供給過度仰賴國家考試體系,卻喪失專業自主性的社工社群,一個反思的機會。然而,這樣的開放性,卻逐漸被目前社工建制化的趨勢給抹滅。我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人看見這樣的問題,爭取議題討論的空間,把這樣的問題從「社工教育專業」的狹隘公領域中鬆綁出來,創造更多元的可能。


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學生。E-mailr99330011@ntu.edu.tw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