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

有沒有一種切身地運用社會學知識助人的方式?

http://enoemoskeepgoing.pixnet.net/blog/post/37056535

雖然這篇文章的主要重點是想要傳達一個非常「社會學式」的訊息:
「做自己」這個日常語言在社會學的眼中是有問題的,
因為這個社會中,成員之間的互動,
產生了個人無法立即察覺到的社會結構,
對個人產生影響,而無法使個人想要做自己就可以做自己。

不過呢,對我而言,這篇文章的教訓反而是:
有社會學的知識,不代表可以順利幫助有困難的人,
有時候反而還會把人搞得心情更差。

像作者對文中的女孩用社會學的觀點說:

「每個人生的抉擇都絕對有超過一個選擇,
可是我們卻總是選擇最輕鬆的那一條路。」

可是女孩說的是:「我不能那麼自私。」

這兩個人的對話很明顯沒有對焦!
因為作者是一直想強調「你有選擇,而且你可以行動」,
但女孩是強調「我不該只顧自己做選擇」,
女孩不是不知道自己有選擇,
她是因為某種原因,考量到叔叔的感受,而覺得自己若選擇待在咖啡館會顯得很自私。

沒說出口的潛台詞可能是:

「因為我還年輕,叔叔年紀比我大,可能比較沒機會實現他的夢想,
我身為家中的女兒,應該要趁我有能力的時候,讓長輩開心一點;
等到叔叔穩定之後,可以照顧奶奶,或許那時候我再自己出來工作也不遲。」

也有可能是:

「爸爸過世之後,從小就疼我的叔叔幫了我很多忙,
我應該趁這時候回報他,順便也能減輕他的照顧負擔。」

或是:

「家裡已經有一個哥哥離開家庭,若我也跟著不管,
會不會顯得太不孝順?奶奶、叔叔、親戚會怎麼想我這個人?」

那身為一個社工,這時候該怎麼辦?

這時候就要看社工的個人判斷,從女孩的描述看來,
怎麼樣對於女孩的生活是最好的。
這沒有標準答案。

(當然也可能某些社工會說:
因為「案主自決」,我只負責幫女孩釐清選項,
我不應該做判斷,應該「讓案主自己做選擇」。
我覺得不可能有這回事。
這樣的社工表面上似乎是中立的,
但其實在過程中還是隱約會有價值判斷,
當社工不可能不牽涉價值判斷,
只是自己願不願意去面對或明說而已。
不然,把各個方案的優缺利弊打在電腦程式裡面分析,
請電腦來做社工都還比人好,不是嗎?)

有的社工會認為,按照女孩目前的處境,
先去幫叔叔會是最好的,
因為:

1. 這樣可以緩解女孩對家庭成員的罪惡感
2. 這樣可以讓女孩繼續擁有一份工作,而比較不會受到家人的責難
3. 這樣可以按照叔叔的要求,讓叔叔有工作,緩解照顧的壓力,讓家庭氣氛變得更好
...

那叔叔開的餐廳可能不好吃,無法賺錢,怎麼辦?
身為一個社工不是說:「哦,我知道她叔叔開的餐廳東西不好吃。」THE END
而是要想辦法,比如說,
跟女孩一起蒐集要怎麼讓義大利麵更好吃的資訊,
或甚至,如果叔叔有空,
可以找一些政府的職訓班(注意時間、課程長度、費用補助、交通距離等),
讓叔叔去學怎麼開餐廳、經營服務業。
如果社工覺得這真的是一件重要的事情,
就要去說服叔叔(也讓女孩一起去,因為女孩講話叔叔比較會聽)說:
「如果你現在倉促就想開業,可能賺不到什麼錢就會倒閉;
不如去上課把技術學好,這樣或許以後開業也比較穩定。」

但是呢,有些社工(像這個作者如果去當社工的話),
就會認為女孩的個人實現比較重要!
因為:

1. 叔叔的餐廳可以另外雇人,又不是非得要女孩去幫忙
2. 叔叔和女孩同時工作,這樣就會有兩份工作,收入較多
3. 女孩如果升上店長,就可以學習不同的能力,對於以後的職涯發展更有利
...

好呀,那如果選擇這條路的話,
就要有本事緩解女孩的罪惡感!
例如,在跟叔叔溝通過後,讓女孩相信叔叔不會責備她,
最重要的是,叔叔也支持她的決定。
叔叔可以另外想辦法僱人,
讓女孩無後顧之憂可以去發展自己的人生。

這也就實踐了「做自己」的條件:來自家人的情感支持。

我自己接觸社工之後,時常放在心上的一個信念是,
社會學的知識,不應該成為指導別人的僵硬教條,
而應該在努力看見他人置身所在的當下處境後,
才想辦法以社會學的知識促成改變。
避免個人歸因不代表可以忽略個人的個殊性,
社工的資產就是讓我學習認真對待每一個人不同的個性、情緒、認知、行為,
以適合這個人的方式來幫助人,
而不是用社會範疇(階級、性別、族群...)先驗地去理解一個人。

ok,又是一篇社工與社會學的碎碎念。
好啦,我還是很愛社會學,也很愛社會工作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